2017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生产稳定效益改善企稳收官
2017年,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在广西经济发展总体稳定、稳中提质、稳中增效的背景下,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虽有波动但月度之间波动较小,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基本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任务,企稳收官。但工业生产仍然面临着新常态下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压力和挑战,应继续营造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促进创新驱动,推动广西工业的更快发展。
一、工业经济平稳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改善
(一)工业生产增长总体稳定
2017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7.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第17位,在西部地区排第8位。从年初到年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的平均波动幅度为0.2个百分点,基本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2017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3.9%,销售产值累计增长13.8%,产销基本衔接,销售产值累计增速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出口交货值累计增长28.6%,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6.0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
(二)工业增长支撑基础较为稳固
1、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步提高。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继续提高,部分工业品在全国工业产品中占比进一步扩大,占据重要地位。全年广西成品糖产量935.96万吨,累计增长4.4%,增幅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63.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氧化铝产量1045.80万吨,增长15.4%,增幅比上年提高8.3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15.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铁合金产量521.15万吨,增长0.5%,增幅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15.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水泥12179.38万吨,增长2.0%,增幅比上年下降5.3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5.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汽车248.61万辆,增长1.3%。城市轨道车辆108辆,增长38.5%。
2、轻重工业保持稳步增长。广西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轻工业对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26.7%,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长1.9个百分点。重工业累计同比增长7.3%,总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71.0%,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仍是工业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
3、非公有制工业企业保持较高增速,国有控股企业增速加快。非公有制工业企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累计同比增长5.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7.8%,与前三季度持平。国有控股企业生产增长加快,四个季度国有控股企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速度分别为5.3%、8.2%、9.1%和9.4%,呈加快发展态势。
4、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加快。代表着广西规模以上工业先进生产能力的装备制造业同比增长9.2%,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高2.1个百分点。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大幅增长,累计增长19.7%,比上年提高8.4个百分点。全区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15.4%,比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高8.3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
5.工业销售保持较好势头,采矿业、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销售增长较快。广西规模以上工业的销售和出口均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保障了工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全年工业销售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3.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销售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4.4%,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制造业销售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3.7%,增幅比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销售总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6.2%,比上年提高12.4个百分点。
工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增长28.6%,增幅比上年提高20.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累计同比增长28.9%,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6.7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
(三)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利润增长较快
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利润稳步增长,亏损总额下降,但企业经营成本仍居高不下。
1.工业利润实现稳步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170.3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2.4%,增幅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559.3亿元,增长25.2%,比上年提高16.3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增速在全国排第13位。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6.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主要行业利润实现增长。在40个工业行业中,利润总额增速比上年提高的行业有27个,下降的有12个。利润较多的前5个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以及汽车制造业,上述5个行业利润总额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49.5%。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86.9亿元,增长18.4%,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占全区主营业务收入的7.4%;实现利润152.5亿元,增长23.5%,占全区利润总额的9.9%。汽车制造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58.3亿元,增长1.9%,比上年回落8.3个百分点,占全区主营业务收入的10.6%;实现利润124.5亿元,增长9.5%,占全区利润总额的9.1%。
3.亏损企业个数减少,亏损总额下降。广西规模以上工业有亏损企业790家,比上年减少87家,亏损企业个数同比下降7.9%,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为14.0%,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8%)。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105.6亿元,同比下降7.4%,亏损总额下降得最快的是家具制造业(亏损额下降100%,扭亏为盈),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亏损额下降82.4%),非金属矿采选业(亏损额下降76.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亏损额下降67.9%)。
4、降成本政策作用持续显现,生产管理各项费用增长放缓。2017年,在降成本政策的影响下,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项费用增长3.7%,比上年回落0.2百分点。其中销售费用增长5.9%,比上年回落2.1个百分点;管理费用增长3.7%,增幅比上年回落1.2个百分点;财务费用下降1.7%,增幅比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但仍要注意的是,在材料、人工等成本上升的推动下,主营业务成本同比增长12.2%,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三、影响广西工业经济运行的因素分析
(一)支撑广西工业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
1、支柱和特色行业增长稳定,发展态势良好。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广西支柱和特色产业运行平稳,七大支柱产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3.7%,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4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产业增长5.8%,尤其是制糖业,增长3.9%。有色产业增长11.8%,电力产业增长11.4%。七大特色产业累计同比增长11.6%,拉动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其中建材产业增长7.3%,医药产业增长7.8%,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增长19.7%,造纸与木材加工产业增长14.9%,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增长12.7%。这些行业随着国内外需求逐步回升,预计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2、政策层面的推动作用增强。加快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实施为工业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利条件。减税降费,创新支持、简政放权、降息或降低融资成本等惠及企业的政策措施影响正在逐步扩大。
(二)影响广西工业经济运行的消极因素
1.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优化。近年来,通过转型升级,我区传统行业的部分产能得到淘汰,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尚需要一个过程,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需进一步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广西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和区域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转型升级任务繁重,面临的挑战不容低估。
2、企业生产经营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关注。企业税费负担依然较重,减税降费政策优惠覆盖面有所缩小;资金周转紧张的局面没有得到缓解,货款回笼慢,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用工成本提升,结构性周期性的招工困难依然存在;服务型政府改革和建设仍在路上;企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仍然存在并且逐渐加大。
3、工业投资低位运行,发展后劲不足。2017年全区完成工业投资6831.04亿元,同比增长6.7%,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低6.1个百分点。2017年,全区工业项目19546个,仅增长1.0%。
四、广西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广西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以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培育企业为抓手,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传统产业“二次创业”提质增效,特别是制糖企业优化重组、促进电解铝产能充分释放等,全面提升广西工业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
(二)夯实实体经济基础,促进创新驱动。一是采取更多方式方法加大工业引资和投资力度,做好上下游一体化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打造一批重点园区及基地,抓好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强工业发展后劲;二是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提升现有生产方式、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努力尝试加快工业实物生产与“互联网+”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加快发展面向工业生产的现代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运用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布局发展一批高附加值的轻工业;三是建立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长效机制,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三)深化服务型政府改革,营造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使优质资源流入实体经济,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加大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减轻企业负担;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高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水平,推进建设现代化服务型政府的改革进程。努力营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以改革夯实工业增长的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